• 全国
    [切换]
  • 400-818-0011 是金子必会发光

    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营机构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育新闻 >

    江苏省三个措施促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7-03-03 11:16:12
    分享:

    近年来,江苏省建湖县坚持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智慧校园”“科技校园”和“书香校园”建设,努力构建网络智能化下的现代教育体系。继2014年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

    近年来,江苏省建湖县坚持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智慧校园”“科技校园”和“书香校园”建设,努力构建网络智能化下的现代教育体系。继2014年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后,今年建湖教育发展又有了新目标——创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日前已吹响“冲锋号”。本期走进建湖县,关注其教育信息化助推现代化建设之路。

    恐龙、白雪公主、超人、变形金刚……孩子们盯着神奇的3D打印机,眼看着红色的塑料线从打印机入口经过高温挤压,变成一根线条,然后不断叠加……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画模型就这样被“打印”出来了。

    这是今年春季开学在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实验小学南校区上演的一幕。学校里,3D打印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孩子们用3D打印机把“想象”变为“现实”。而这也是建湖县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2月9日,建湖县教育局召开全县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开学工作会议,创建“江苏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的工作在此提上议程,这场“创先”的动员大会在建湖教育界引起不小的震动。

    当天,县教育局组织全县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共同学习最新修订的《江苏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督导验收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对照《方案》标准找差距、定目标,探讨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的方案。

    近年来,建湖县教育局深入推进“智慧校园”“科技校园”和“书香校园”建设,努力构建网络智能化下的现代教育体系,大力推广“互联网+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让每个孩子都从信息化教学中受益。

    以人为本,升级教师现代化教育理念

    2016年,建湖县全年硬件设备投入资金1400多万元,为全县中小学增设计算机、教学多媒体,新建录播教室等,生机比、师机比达省装备I类标准。

    目前,县城60%学校的教学、办公和学生活动场所,均实现可管理的无线网络覆盖,教师能随时随地共享网络资源。2015年,县教育局投入近90万元,将全县中心小学和中心初中主干带宽从10M升级至100M。安装了视频点播、电子备课和教务管理等软件系统,通过网络培训平台和备课平台,构建覆盖城乡一体的“云教研”体系,组织网上名师课堂展播等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县政府的支持下,“E教E学平台”和“英语网上学习平台”落地建湖。“网络自主学习系统,为全县学生提供了多渠道课外学习途径,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运用能力。”建湖县教育局局长彭光红表示,“英语网上学习平台”对于提升英语学科的教学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等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教育现代化绝对不只是校舍、设备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在创建江苏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工作启动后,建湖县教育局提出了“四重”理念,要求全县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努力做到“重理念、重管理、重应用、重特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彭光红介绍,“重理念”,教育一线的带头人,其教育思想观念要先进、科学,教育思路要清晰,坚持教育发展标准化、均衡化、信息化、多样化、优质化;“重管理”,要实现教育管理制度化、精细化、人性化;“重应用”,将现代教育理念和手段应用到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中,形成先进的现代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模式;“重特色”,要在教育教学等方面深入挖掘本校特色,打造教育品牌。

    今年,建湖县将陆续开展创建省级重点职校、特殊教育实现九年一贯制教育、改善民办幼儿园环境、加强对外国际交流等工作,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责任,强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建湖县教育局出台了教师学历进修的激励措施,通过补助奖励的形式,教师整体的学历水平逐步得到提升。在学校“名教师”的打造上,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每年在教师队伍中培养一批名教师,送到省、市培训机构进修。

    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县,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更要不断提升建湖教育在理念、管理、特色等方面的软实力,这将更有利于建湖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需要广大建湖百姓的参与和支持,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好的读书环境。

    典型辐射,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步伐

    “充分挖掘城市特色、历史沿革、旅游商务等资源,加快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的深度推广,建设覆盖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智慧应用体系,实现城市智慧化、数字化。”建湖县县长薛盛堂强调。

    “十二五”以来,学校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前沿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以建湖实小南校区为例,该校区智能化建设项目投资1000多万元,达到省定I类标准。信息化教学设施满足了现行教育教学的需求。

    在智慧课堂建设方面,学校依托现有校园网、互联网,建立实时、高画质智能录播系统,用于各级各类共享课程、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专业资源库建设、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资源平台建设等,加快推进学科建设,构建公平开放、互联互动、智能高效的智慧课堂教学环境。该校还建立了网上学习平台,引进“英语人人通”学习系统,为全县中小学开设第二学习课堂,使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进一步扩大。

    建湖实小南校区校长陈志刚认为,基于信息化手段,优质资源覆盖面得以扩大,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区域、校际差距。相距千里的学校能共同触摸同一堂课的脉搏,彼此贴得更近、更紧。这也是互联网教育的魅力所在。

    从2015年初开始,建湖县积极参与“智慧校园”创建工作,在去年首批成功创建14个盐城市“智慧校园”的基础上,分期对中小学信息化推进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评比,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

    2016年,建湖县在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上又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部分学校的教学、办公和学生活动场所均实现了可管理的无线网络覆盖。目前,全县还涌现出上冈高中“校园一卡通”工程、实验小学“电子书包”工程和第二实验小学“电脑老师教书法”等多个建设应用优秀案例。

    另外,“建湖智慧教育云平台”由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及各个业务应用系统组成,包含教育OA办公、电子备课、教务、评价、督导等8大平台。通过使用该平台及利用网络、移动、物联、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优化了学校的内部管理,促进了教师业务发展、学生成长、家校的良好互动,实现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有力地促进了建湖教育信息化发展。

    注重内涵,提高教育信息化队伍素养

    教师的智慧不在于教,而在于让学生智慧地学。建湖县教育局通过开展电子白板培训、课件制作培训、网络培训等活动,不断加强电教、教师及管理维护“三支队伍”的信息化业务培训,初步达到“领导懂、骨干精、全员会”的目的,基本实现“堂堂用”的目标。近两年,在全系统培训人员达1000余人次,培训覆盖率达100%。

    除此之外,全县大力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截至去年底,全县共有2159名教师报名参加,网上晒课1766节。同时,定期组织开展电教论文、多媒体课件、电教课、课题研究、优秀教学设计等评选活动,加强学校上传资源的质量和交流共享,保证资源的下载和评论量。

    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建湖县按照“科学规划,协作开发,有序引进,有机整合,有效利用”的原则,科学整合网络资源。

    一是用好各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资源。立足建湖、面向全省,用好省、市、县各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合作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着力建设学科齐全、具有建湖特色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库,并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进社区、进家庭,为社会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

    二是盘活教师、学生、家长等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校讯通、微信、QQ等载体,第一时间发布学校、师生的相关信息,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共同帮助学生成长。

    三是形成教育教学资源更新长效机制。建立先进的电子备课系统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库,完善优质教育资源质量检测和评价制度。截至去年底,全县中小学教师已上传教学资源5万余件,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访问次数近百万人次。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教育真正进入了一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伟大变革之中,创造了跨时空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使知识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下一步,建湖县将紧紧围绕“规划引领、统筹安排、巩固成果、突出应用”的方针,深化“三通两平台”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与管理中的深度应用,以应用促融合,以融合促创新,推动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着力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水平,更好地服务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建湖智慧教育体系,不断推动建湖县教育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标签:

    教育信息化         江苏省高等教育        

    相关推荐

    走进知金| 网站地图| 广告与合作| 联系我们| 诚聘英才| 学籍查询| 学历查询| 学历认证| 网络教育专升本
    知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国咨询电话:400-818-0011 传真:010-6317443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9号理工科技大厦705室
    京ICP备14053618号-4 京公网备11010802010607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文化市场举报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