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400-818-0011 是金子必会发光

    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营机构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远程教育新闻 >

    2022年成考改革:竞争多,尽早报名,及早备考!

       发布时间:2022-05-27 10:03:34
    分享:

    学制趋势目前专升本的学制(即入学到毕业时间)一般都在2.5~3年,虽然大家都想早点毕业,但是根据趋势,学制并不会减少。早在2015年发布的...

    学制趋势

    目前专升本的学制(即入学到毕业时间)一般都在2.5~3年,虽然大家都想早点毕业,但是根据趋势,学制并不会减少。

     

    早在2015年发布的高等教育法就曾提出:成人教育的学年制应适当延长,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近几年也陆续有院校延长了相应提升层次的学年制,无论是已经入学的还是正在备考的,都要及时关注自己专业的学制规定(不同专业学制不同),尽量早报名早毕业。

     

    报名人数攀升

    高等教育每年的在学总人数和毛入学率一直在增长的,每年又有不少人报名入学,相对的竞争人数也一直在增长。

     

    ( 从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中得知,2021年全国共招收成人本专科378.53万人,2020年共招收成人本专科363.76万人,而2019年成人本专科招生为302.21万人。)

     

    招生人数的增长可以看出大家对学历的需求越来越高,成考成为越来越多人选择的路径,也侧面证明了成考的认可度。

     

    从各省数据来看,报名人数也是在逐年增加。

     

    可见考试要趁早,千万不要拖,你不知道未来会多多少人与你竞争。

    入学门槛变高

    01

    报名流程规范化,报名难度加强

    目前,成考采取网络报名的模式。这种模式对大家信息的真实可靠度都有较高的要求。我们都知道成考报名是有学历要求的,比如专升本需要有大专学历。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与信息的完善,对学历的真伪验证也会越来越严格。

    02

    报考资料审查更加严格,门槛相应提高

    成人教育报名中着重加强对报考人员学历的审查,在报考的时候,必须要有相应的前置学历,才能报考。改革之后,如果没有学信网可查询的高中、中专学历将不能报考大专层次。报本科层次,必须得有学信网可查的专科学历证明。

     

    很多省份默认可实行专本连考,即本科、专科课程一起考试,目的是为了让广大考生缩短拿证的时间,因为只要在申请本科毕业证前拿到专科学历就行。

     

    可是去年,教育考试院出台规定:报考参加自考本科的考生,须已经取得承认的各类专科及以上学历。这条规定可能是预示将来报考自考本科前,也要出示专科文凭了。

    03

    择优录取原则

    成考入学是要参加入学考试的,而各个专业的录取名额是有限的,遵循择优录取原则,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多考几分,使自己的排名靠前一点,被录取的几率就要大一点。

    04

    部分专业停考

    成人教育的专业改革已经开始,部分高校已经调整或者缩减了很多的专业。

    05

    学历提升要参加全国联考

    我们可以通过自学考试、远程教育、成人高考等方式来提升学历,目前这三种提升学历方式是各自独立的。


    以后,这三种提升学历的平台可能将完成合库工作,也就是说我们无论用哪种方式来提升学历都必须参加全国联考,考试后按录取分数开展录取,未过录取分数线不给予录取。

     

    06

    毕业更加规范,毕业难度变大

    现在成人教育提升学历的考试题目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以后成人教育的上课、作业、毕业考试等都会跟毕业挂钩,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学习中去。


    我们只有完成了学校要求参加的学习以及各阶段考试,而且需要所有学习考试都有记录并完成合格,才能毕业。

     

    在诸多改革和趋势下,成考从原来的“宽进宽出”逐渐转变为“严进严出”,报名人数上升、择优录取原则、可能增加的学制…面对这些情况,今年及时报名,早点备考才是真的!

    标签:

    公众号         同等学力申硕        
    走进知金| 网站地图| 广告与合作| 联系我们| 诚聘英才| 学籍查询| 学历查询| 学历认证| 网络教育专升本
    知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国咨询电话:400-818-0011 传真:010-6317443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9号理工科技大厦705室
    京ICP备14053618号-4 京公网备11010802010607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文化市场举报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