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400-818-0011 是金子必会发光

    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营机构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育新闻 >

    从线下走向线上 互联网教育开启新的春天(一)

       发布时间:2014-02-24 13:06:11
    分享:

    2013年互联网教育迅速崛起,教育产业正在面临深刻的变革。教育由线下走向线上,不仅打破了教育时间、地域的限制,而且使得教学内容向多媒体...

        2013年互联网教育迅速崛起,教育产业正在面临深刻的变革。教育由线下走向线上,不仅打破了教育时间、地域的限制,而且使得教学内容向多媒体化互动化发展,并推动了教育教学资源更加高效的配置。MOOC课堂的崛起,有道云课堂、YY教育等的出现,都说明互联网的模式和思维正在深刻的影响教育产业,并带来新的增长机遇。
        从发展历程来看,在线教育经历了从远程教育平台、培训机构转战线上,到目前的互联网公司涉足在线教育三个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在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多样化,便利程度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乐意尝试这种新型学习方式。
        第一阶段为教育远程化阶段:我国使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进行革新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以广播电视教育的形式开始,90年代发展成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这一阶段可以归纳为远程教育阶段,主要是高等教育依赖信息技术走出高校和课堂,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开始传播和普及。远程教育的主要用户群是受限于时间、地域和学历的要求而无法获得高等教育的中青年人群。
        第二阶段为教育信息化阶段,主要是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用户群是传统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老师和学生群体。
      第三阶段为在线教育阶段,在线教育深入到教育的各个类别,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兴趣教育等,全面改变了教育和学习方式,同时,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高渗透率,在线教育的用户群有单一的学生群体扩展到全民,凡是有受教育需求的人群,均可以通过在线教育接受教育。
      互联网教育市场迎来增长拐点
      2013年,我国互联网教育市场迎来增长的拐点,全年市场规模达到981亿元,同比增长达到35.7%,扭转了多年市场规模连续下滑的态势,互联网教育将开启新的成长期。从各细分领域市场规模来看,我们发现,职业培训仍然是在线教育最大的一个细分市场,占比超过四成。
      首先,互联网教育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打破了教育资源配置的瓶颈。通过互联网,优质而稀缺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更低的成本覆盖到更多需要接受教育的人群,而MOOC的崛起使得全球著名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被更多有需要的人群更为便捷地获取,并极大地降低了教育资源传播的成本。
      而在中国,在线教育的出现有助于缓解地域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现象。全球教育发展不均衡是个普遍的现象,总体来说,欧美等发达国家拥有较完善的教学设备、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而大部分亚洲国家、南美洲和非洲国家则与之相反,教育水平较低。从各国教育支出比也可以看出这种发展的额不均衡,据2011年人类发展报告数据,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比例高达5.1%,而欠发达国家不到4%。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内,教育不公平现象同样存在,比如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导致的一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均存在差距。
      其次,互联网教育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多媒体资源和丰富的教育互动活动,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提升教学效果。教育的媒介将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口头传授以及辅助的板书和幻灯,在线视频、在线知识库、在线互动游戏将为互联网教育的学习者提供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提升学习体验和教学效果。目前在中国,互联网由于其资源的丰富性、便捷性和富媒体的特性,已经成为中国居民获取知识的第一媒介。
      此外,互联网教育使得教育时间和地点更加自由,满足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人群的教育需求。很多上班族在进入工作大军后,意识到自己学历、技能上的不足,希望能通过继续教育弥补、提高自己。然而,工作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可用时间,工作上的压力也让在职人员很难再有精力去报名辅导班进行学习。在信息化爆发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线教育的优势越发凸显。在线教育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便捷性,而这也是大多数人选择在线教育的原因。据德勤2014年1月发布的问卷调查,32%的学生认为时间自由是互联网教育最具魅力的特性,而28%的人认为是地点自由。
      三大驱动力:用户需求、技术革新和政策推动
      教育为国之大计,也是关乎一个人自身前途命运的重要过程。对于学历教育,一般来说,一个人取得的学历越高,在社会竞争下意味着相应较高的素质和能力,享受的社会地位、薪资待遇也较高;而对于职业教育,随着社会分工细化,社会对于在某方面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我国家庭历来重视教育,而随着中国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中国家庭的教育支出也在不断攀升。2013年全国家庭教育总支出规模接近万亿,达到9830亿元,近九年年均增速10.7%,与中国GDP的增速相当。
      而据《2012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调查显示,教育消费作为家庭消费的重头,占到中国社会中坚阶层家庭收入的约1/7,并且该比例呈继续增长的趋势。而从世界各个国家的对比上来看,中国家庭教育支出在家庭总支出的占比也位居世界前列,不仅远高于英美等发达国家,并同样高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其他“金砖国家”。
      中国家庭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教育开支的不断增长为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细分领域看,学前教育、中小学课程辅导到高等教育,乃至针对成人的语言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等,在线教育都有其发展的空间。根据针对人群的不同,在线教育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K12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K12教育市场包括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小学、初中和高中)。《2012搜狐教育行业白皮书》调查显示,有29.6%的家庭每月投资在孩子早期教育上的费用为1000-2000元,投入2000元以上的家庭比例为16.3%。随着幼儿园的发展,我国学前教育普及率在2009年已经达到51%,预计2020年将达到75%。
      目前针对早教群体,已经有不少教育机构、动漫机构包括很多游戏公司开发适合亲子互动并出寓教于乐的网络早教产品,例如一些基于移动端的早教类APP,辅助幼儿学习包括儿歌类、游戏类、英语类、故事类、认物类和识字类在内的早教知识。
      基础教育主要包括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基础教育是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关键部分,尽管学校满足了基础教育中的大部分需求,但是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应试竞争,课外补习培训等的需求也日益旺盛。我国学龄人口众多,2013年,我国人口数量达到13.5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5-24岁的学龄人口约3.7亿,占人口总量的27.5%。基础教育作为中国家庭的刚性需求,家庭付费意愿高,支出能力强,随着针对基础教育学生的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和内容建设的日趋完善,网络教育在学生和家长中的接受度日益提升,网络教育在基础教育市场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高等教育市场方面,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极度稀缺的特性,由世界顶尖高校知名教师讲授的在线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2007年苹果免费推出集合了哈佛、耶鲁等美国顶尖高校公开课程视频的iTunesU,至2012年已经有超过7亿次下载,超过千家教育机构使用其内容教学,著名的哈佛《幸福课》等公开课程也因此而声名鹊起。
      在职业教育方面,面对竞争激烈的求职环境,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希望通过职业培训以增加竞争力。职业教育的内容包括语言培训、计算机培训、职业技能、职业考试、学历考试等多个方面。据《2012搜狐教育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31.7%的职场白领表示因工作瓶颈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期望通过再学习充实自己,且每年在职业培训方面投入8000元以上的占比25%,投入5000至8000元的达31%,而因为参加职场教育的学员大部分需要兼顾工作和家庭,在线教育由于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并可以自行安排学习进度更受到此类用户的欢迎。
      不同的细分市场中,在线教育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地位。目前在基础教育和学历教育市场,传统教育拥有较大优势,在线教育很难颠覆,更多以辅助、补充的作用为主。但在其他细分市场,如学前教育、语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在线教育则具有较高的渗透率,正在逐步打破传统教育的垄断性地位。
      在2013年前8个月,国内在线教育投资项目也多集中于学前教育、语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根据《2013年在线教育创业投资报告》截至2013年8月31日的数据,儿童/早教类的创业项目占比24%,语言学习占比22%。在移动APP大潮中,早教类项目也吸引了投资人的眼光,在同期获得投资的在线教育项目中,儿童/早教领域的有27家,占比39%,语言学习类占比25%。

    标签:

    相关推荐

    走进知金| 网站地图| 广告与合作| 联系我们| 诚聘英才| 学籍查询| 学历查询| 学历认证| 网络教育专升本
    知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国咨询电话:400-818-0011 传真:010-6317443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9号理工科技大厦705室
    京ICP备14053618号-4 京公网备11010802010607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文化市场举报热线